什么是产品,什么是服务
这里说的是企业服务的领域,不是互联网的什么"工具vs服务"之争
现在在我看来,服务就是将产品和客户的业务流程对接的所做的努力。产品只是一块砖,服务是把这块砖砌在指定的地方。
说起来很浅显,以前自己未必不是这样理解的。但过去对"客户业务流程"的理解,和今天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还是不一样的。
在应用中使用第三方组件,现在也不是只想着什么开源、免费,某些情况下更愿意去购买有商业支持的。因为你的服务,也需要第三方的帮助,才能做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企业服务的领域,不是互联网的什么"工具vs服务"之争
现在在我看来,服务就是将产品和客户的业务流程对接的所做的努力。产品只是一块砖,服务是把这块砖砌在指定的地方。
说起来很浅显,以前自己未必不是这样理解的。但过去对"客户业务流程"的理解,和今天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还是不一样的。
在应用中使用第三方组件,现在也不是只想着什么开源、免费,某些情况下更愿意去购买有商业支持的。因为你的服务,也需要第三方的帮助,才能做得更好。
假如是新技术,或者是新人,总之就是新进入一个领域。假如投入有限,按照大公司一般性的工作节奏和流程,需要大概18个月的时间,才能找到运营的方向。
回想最近2年多见过的工作:PAN
还有别人的工作
我前几天在邮件中心和研发中心的沟通会上说的:“对数据中心而言,机器的概念将来是以机柜为单位。好比我们现在以 N-Core 衡量服务器能力,将来就是以 N-机柜 为单位的交付。相应的,IaaS 就是这种机器的OS,OpenStack 就是未来的 Linux Kernel”
再斗胆接下来做类比,PaaS 就是将来的 Distribution。或者说 aPaaS 更偏重于 Distribution,而 iPaaS 这个概念应该是类似 WebLogic 这样的东西吧?
上个月写了一篇blog中提到:"国外 SaaS 的服务费用似乎都是以月结为主"
现在发现还真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也是以年费的形式,比如大名鼎鼎的 Salesforce,比如 Box 的竞争对手 Egnyte,都是价格是按月,但注明"(billed annually)"。
于是就有问题,比如我们企业网盘,是标价“300元/年”好,还是“25元/月 (按年付费)”效果好?可以调研一下
Quora 上有类似问题:Is it better to have an annual price or a monthly price, billed annually? 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因为我们没有完善的审计机制发现小偷
至此问题基本清晰了
然后在知乎上搜索到了问题:定期更换密码真的更安全吗?里面确实提到了一种可能,如果被拖库了,哪怕是hash被拖了, 那定期更改密码是有意义的
但真正的安全可能还是尽早发现小偷,而不是定期更改密码。只关注在后一个方面只是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从产品看, 走得最好的是够快. 希望我们能在年底的时候, 在产品传递的理念方面能够达到甚至超越.
从市场看, 近期金山没有什么声音了?? 联想还是一如既往, OATOS 在SEO和微博上做的不错, 微世界也很有意思.
其他的比如同步盘, 坚果云, 115. 暂时没有更多的信息来分析.
按照云计算的定义, 按需使用弹性伸缩, 国外 SaaS 的服务费用似乎都是以月结为主. 或者至少, 是有按月计费的标准. 但在中国的企业邮箱行业, 都是按年进行计费的. 这里可能包括两个原因: 其一是留给代理商空间和时间, 其二是中国的企业并不那么快, IT部署和应用的周期长.
qingcloud 据说是按秒计费. 我不觉得这个在商业上有很大的意义
有人问我, 假如360做免费企业网盘将如何应对. 当时我的回答是, 尽快建立起生态体系. 免费的东西, 建立生态体系是困难的, 尤其是在企业服务领域. 免费的安全卫士, 它的生态之一是流量变卖, 挺难想像这个模式能复制到我们现在面对的客户群体领域.
Box 最近的动作不小, 包括在线协作编辑, 云安全, meta信息同步. 产品差距很大, 好东西还要一步步落地.
中国目前的市场上, 很多东西还是空白, 到处都是产品机会, 不好的一面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做, 否则用户体验是不完整的.
今天看到, 印象笔记面对中国, 推出了学校版. 我思维比较发散, 立刻就想到了曾经的 ChinaRen 幼儿园. 现在看来, 这个可能是搜狐最接地气的互动产品之一, 可惜夭折.
潜意识里还是比较艳羡 Evernote 的产品形态, 相比较于网盘, 它似乎离用户的业务更近一些, 更容易找到卖点. 网盘现在面对客户, 真是满腹衷言, 却不知从何说起
想了又想, 还是归结到产品不成熟. 不是说产品不好, 或者功能不全; 而是我们自己的定位还很摇摆, 我们设想的, 和客户目前心理上能接受的, 差别有点大.
以后会多思考多写关于企业网盘的 blog
从注册的角度来讲, 使用 QQ/Weibo 等第三方认证服务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从客服的角度来讲, 让用户留下一个邮件地址, 或者留下一个电话号码也是符合逻辑的.
邮箱理应成为一个很好的客服平台(当然, 某种程度上客服也是最好的营销)
我们 SendCloud 在强调触发邮之余, 也应该宣传Email对于客服的意义. 触发邮不是这件事的目的, 共同为用户提供好的服务才是我们的目的.
以前可能因为社会习惯, 因为企业的意识, 因为缺乏好用的工具, 等等...我们对邮箱的客服作用发掘得不够. 更多的把邮箱当成了一个营销平台. 希望透过我们的努力, 可以改变这一点, 或者至少可以说我们为改变这一点提供基础服务.
目前 SendCloud 的用户里面, 应该有不少是把 Email 作为服务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来使用. 好的案例我们必须进行收集和推广.
换个角度, 为什么中国的在线 CRM 没有做起来? 再说说更近的例子, 微信的服务号最终会是个什么模式?
我觉得在从帐号服务, 到 EDM 之间, 应该还是有一个 CRM 的产品空间. 跨越 CRM 去做邮件营销, 尤其是意识上的跨越, 一定会出问题. 我们做触发邮也不会真正成功
本来是波澜不惊的一天因为北京的雷雨天气毁了。返程在成都中转时被迫滞留。我打趣老妈说:您这趟旅游赚了,我做了这么多次飞机,这不过是第二回安排住宿,您头一趟坐飞机旅游,就有这样的体验。
囧
这天就是安排了上午布达拉宫,下午回北京,结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