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假字与错别字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有个字不会写,于是写了一别字代替。今天我们学古文,碰到这种情况,书上是印原文还是勘误后的字?当然是应该印原文,但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字是别字,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通假字”。这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语文老师可能不会像我这么直白,搞得学生们模模糊糊,好像通假字不是别字似的,好像他们这些达人有特权写了别字也不是别字似的。当然有些通假字可能当时就是那个字,过了这么千八百年,汉字演化了,现在变成另一个字了。

如今成语有很多用法。记得去年网上流传一篇据说是小学生写的作文,里面全是按常理用得不对的成语,但是其实非常恰当地完美地幽默地表达了作者的情绪;还有一种就是故意写错,这种情况在广告里特别多,有的让人反感有的则让人赞叹;再就是相声里面的吹毛求pi,tang目结舌了。

假设鲁迅在按本义用“乐此不疲”的时候,突然忘了“疲”字怎么写,懒得查字典了,就写了个“彼”代替,当然他心中这个字是读“pi”,那么若干年后可以说它是通假字,如果他认为这个字念“bi”,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错字。“乐此不彼”和“乐此不疲”在搜狗输入法中都有现成的词,按照这个输入法说的“词是从网上收集的”,那我更愿意相信网上那些“乐此不彼”是错误的用法。

我哥的解释不算说不通,我只是说这样不美或者说不够好。但是理由如果是“凭什么鲁迅写的就叫‘通假字’,我们写的就叫‘错别字’”,我觉得不是正确的态度,有点愤青的感觉。虽然弊病甚多的教育制度使我们反感厌恶“权威”任意指鹿为马的虚伪,但是不是说当我们把鹿认成马时也可以用“权威”犯过同样的错来为自己开脱。

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共勉 ;)

Topic: 

评论

呵呵,共勉。

:)